就业信息
日前,管家婆辉煌版功能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传来捷报:作为浙江省首个、全国第五个能源化学本科专业,其2021级首届34名毕业生实现升学就业阶段性“双丰收”。19人成功进入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升学率达55.88%,远超全国同类新兴专业平均水平;更有多名学生已和地方龙头企业达成初步录用意向,彰显“入学即接轨产业”的培养特色。
从迷茫到笃定:产研实践点燃学术理想
“大一时面对新兴专业也曾忐忑,但在参与科研训练导师郭大营博士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原子层沉积构建单层异质结界面的储能与转化机制研究》研究后,我慢慢找到了科研方向。”手握厦门大学录取通知的李浩程同学回忆道。这位发表3篇SCI论文、2项专利、获5项省级学科竞赛奖项的本科生学霸,正是学院“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生动注脚。他透露,同为班主任的郭博士在自己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总能用丰富的产研经验和知识来帮我渡过难关,甚至在半夜也能收到老师的回复。
据该院分管领导透露,该专业首届招生时并非热门选项,但通过精准对接温州“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建设需求,积极落实“企业-科研-思政”三导师制,现已形成“厚积薄发、稳步跃升”的发展态势。
双轨制培养:让科研成果既上书架又上货架
在碳+能源研究团队实验室里,刚收到长安大学录取通知的于禄祥正熟练操作电化学工作站。“跟着赵世强教授团队参与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钠离子电池高性能电极材料》,虽然常被‘虐’得熬夜补课,但看着实验数据支撑企业量产改进,特别有成就感。”这种“研中学、用中创”的育人理念,源自学院基于三全育人理念而精心构建的“本硕博贯通+产学研协同”双轨育人体系。在这里学生人均接触3个以上学段的科研伙伴,真正形成“全年段传帮带”的学术生态。
课程设置上,除《高等能源化学》《新能源材料分析》等核心课程外,学院创新开发"新能源器件工作坊",将锂离子电池组装、光伏组件测试等18个真实生产环节转化为教学模块。特别是2024年出版的《能源化学综合实验》教材,整合了与能源存储与转化相关系列国际知名SCI期刊如《Advanced Materials》《Carbon Energ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Nano Energy》等最新研究成果,确保教学内容始终领先产业半步。
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新能源人才生态圈
“目前我们已与华峰集团、瑞浦兰钧能源、万鑫稀碳等十余家优质企业共建浙江省新能源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要以微型‘企中校’等灵活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从材料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探索学习中去,让成果能在书架和货架间打通。”杨植院长指着实验室里的校企联合攻关项目介绍道。作为浙江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学院已构建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实训网络。这种深度协同培养成效显著:35%的毕业生在学期间即取得专利授权、竞赛奖项或科研论文发表经历,多名学生研究成果对于产业储能项目进展有积极应用价值。
面向未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能源芯”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推动能源革命的新生代。”管家婆辉煌版功能副校长、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王舜强调,学校正通过三大举措深化能源类立体化育人体系建设:搭建“青科会-碳能源大会”等国际学术阶梯,让学生对话院士级学者;实施“学术创新雁阵计划”,由长江学者侴术雷等领军人才等领衔的导学共同体一同带队攻关产业“卡脖子”技术,用产学研实践不断迭代创新“双碳人才胜任力模型”,将ESG理念融入培养全过程。
后续,依托温州市阳光课厅协同育人工作室的资源整合和辐射服务功能,学院将持续深化双轨制育人体系,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价值引领-专业强基-协同拔尖”全链条以及“校园-产业园-研究院”全场景的人才成长通道,确保每个培养环节都蕴含价值引领和产业赋能,为浙江省打造万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持续输送“硬核”人才。
相关链接:https://wdapp.wzrb.com.cn/app_pub/xw/jy/202505/t20250506_549459.html?docId=549459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 电话:0577-86598000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学院中路276号 电话:0577-86598000
Copyright © 管家婆辉煌版功能 Wen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700682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30402000759号